2023年7月26日,祥符区疾控中心接开封市疾控中心传防科电话通知:开封市人民医院近期接诊我区3例皮肤炭疽芽孢杆菌感染者,分布在杜良乡扫东新村2例、朱仙镇西街村1例。我中心接到通知后,立即组织流调组、采样组、消杀组开展了相关处置工作,现将处置工作情况总结如下:
一、病例基本情况:
病例1:马XX,性别:男,年龄:39岁现住址:祥符区杜良乡扫东新村。职业:养殖和屠宰牛、售卖牛肉。
7月15日马XX右下臂出现红肿,不伴随疼痛和瘙痒,随后在村卫生室就诊,治疗两天仍不见好转。7月17日前往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治疗,入院时无发热,生命体征正常,查体右上肢斑块。7月25日出院。
病例2:齐XX(马XX同村人员),性别:男,年龄:43岁;职业:收牛骨、养殖羊现住址:祥符区杜良乡扫东新村。
7月17日晚,齐XX肚子出现红点、瘙痒。7月18日上午在村卫生室就诊,当时症状:红肿、轻微水疱、伴随瘙痒、发热,在村卫生所治疗两天仍不见好转。因腹部压迫感、进食较前减少,7月19日下午前往开封市人民医院进行检查。7月20日入住开封市人民医院,入院时体温38.5℃,皮肤科查体:右侧腹部高度水肿膨隆,可见直径10CM暗红色坏死区,周围绿豆至花生大水疱,无痒痛,腹壁水肿压迫胃肠导致进食差。
病例3:宋XX, 性别:男, 年龄:54岁,职业:养殖(牛)家庭住址:祥符区朱仙镇西街村(无门牌号)。
2023年7月15日宋XX发现左下肢有红点,以为蚊子叮咬所致未处理。7月16日-18日叮咬处未出现异常,故未就诊。7月19日左下肢出现肿胀、轻微水疱,瘙痒等症状,上午8,:00左右由妻子尹X陪同去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,入院时生命体征正常,专科查体:左下肢斑块,无其他不适;晚上发热(体温39℃)。7月20日凌晨退烧后未再发烧。7月22日转至开封市人民医院。
尉氏病例密接1人:雷XX
尉氏病例郭XX于7月19日9时30分左右驾车到达我区朱仙镇雷XX冷库收羊骨头。雷XX冷库约十平方。羊肉和羊骨头、羊油脂共同存放在冷库内。当时雷XX和郭XX一起戴白色针织手套从冷库将70公斤羊骨头和50公斤羊油脂搬出冷库,称重结算后9时50分驾车离开。停留20分钟左右。和冷库老板雷XX短暂接触,未接触其他人。经雷XX自述,其冷库内羊骨、羊肉、羊油脂均采购自本村附近宰羊户的,未外出采购过。冷库内没有牛肉牛骨。郭XX购买后,仅剩十多公斤羊肉(畜牧部门已对羊肉采样,结果阴性)。未再出售,冷库已被市场监管部门封存。
二、采取措施:
1、我中心的3个流调组联合消杀、采样组分别于7月26日下午、27日凌晨、28日上午对杜良乡扫东新村、朱仙镇西街村的病例及家属、朱仙镇雷XX冷库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。经流行病学调查,三个病例接触感染源均与尉氏县皓月市场有关:
病例1:马XX在6月30日至7月11日期间屠宰的部分牛来源于尉氏县皓月市场,暴露感染风险较大。
病例2:齐XX曾与同村病例马XX共同暴露于宰牛场(7月3日-10日期间)。且长期收、卖生熟牛骨,不排除在收购、贩卖过程中无防护接触而感染的可能。
病例3:宋XX于7月15日发病,7月9日、11日、12日、14日多次出入皓月市场贩牛,在从事贩牛过程中可能接触过病牛或其排泄物,推断在此过程中感染概率较高。
2、采样组对病例的家庭用品及养殖厂内外环境,买卖牛的车辆、冻存牛肉等相关场所均进行了采样送检。共采集样品24份。
3、消杀组分别于7月26日下午、29日上午对病例暴露的场所进行了两次终末消杀。
4、及时对村民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,普及炭疽防控知识,加强舆论监测与引导。
三、共同暴露和密接人员排查:
共同暴露及密接人员情况:
病例1:马XX共同暴露及密接人员7人,病例2齐XX共同暴露及密接人员5人,病例3宋XX共同暴露及密接人员2人,协查尉氏病例密接1人。共涉及共同暴露及密接人员15人已报至卫健委,开展健康监测。
四、下一步工作:
1、向畜牧部门建议进一步加强畜间牛羊健康状况监测、免疫和检测工作,及时发现病畜及异常情况,及时处置,消除可能的传染源。
2.向市场监管部门建议加强对市场流通、市场交易等环节的监管。
3.对重点人群开展健康教育,普及炭疽防控知识,加强舆论监测与引导。